优链网提供国内网站目录、分类目录、网址目录提交入口的平台 网站流程->注册会员->提交网站->等待审核...
联系客服 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全站推广网站直达:不单是优链网显示,更在影视网站中底部链接链接显示 >> 点击进入影视网

从迷你KTV到共享充电宝 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

无人自助项目的背后,是供应链的重构,但其本质的源起,是顾客的需求:顾客不再需要那么优良的服务,高端客户是愿意为其付费的,但更多的客户只想为自己想要的那部分服务付费。

大量的线下项目出现,有的砍掉传统的门店业态提供自助服务,有的打着共享的名号做着分时租赁的生意,有的把原本收费的线下服务免费后试图盘活线上产品,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风投的青睐,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

可能是因为“重构”。因为互联网的出现,导致对传统产业的重构成为了可能。

比如新浪等门户网站对传统报刊杂志的重构,前者提供了后者完全无法比拟的海量和不间断的信息聚合服务,同时博客和微博让普通人不用通过层层审稿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后来今日头条又在门户的基础上,再一次做了重构。在利用门户海量内容的生产力之上,个性化推荐重构了门户网站赖以生存的编辑模式。

现在正在发生的是对各行各业的采购、生产制造和交付等环节的供应链的重构。这些活动里,哪些部分可以放到线上?哪些部分只能留在线下?

利用互联网,把能放到线上的步骤尽量放到线上,把能省却的步骤省却,把某几个步骤前后交换顺序(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),这样就可以开始利用互联网的特质对传统行业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了。

无人自助服务:为什么是迷你 KTV?

首先,这些项目在供应链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“重构”。

迷你 KTV 只保留下了一个完整 KTV 服务里最最核心的服务:点歌唱歌,并且由于砍掉了场地和人工,它提供核心服务的便利性(进入娱乐休闲类场所)被大大增强了,这也是它原本在供应链上最薄弱的环节。

自动饮料机也是如此,比如橙汁机,比如咖啡机,它砍掉了人工服务,也砍掉了多品类的选择,提供极致快速的单品服务,并尽量把触角渗透进各种各样的场所里(写字楼和商场)。

当然,类似项目必须考虑具体售卖的商品的属性差异。比如橙汁机只需要放橙子在机器里面就行,只要有足够的橙子商品就能交付;而咖啡机显然涉及到多种配料,咖啡豆、奶、糖、开水等,只要有其中一种不够了,就会导致整个商品就无法交付。

而 KTV是一种服务,它必须到线下来完成,唱歌的过程都是没办法被标准化产品替代的。

所以,服务要比产品能更好的吸收线下流量的红利。

从 2011 年左右开始的 O2O 大潮,虽然核心是在线下的服务(团购、外卖等),但那基本都是对接现有的存量场景,用户的使用流程基本还是从 online to offline 的过程。

但这一次的线下项目,玩法变了――它更多的是创造增量场景,用户使用流程是从 offline to online,获得线下流量的红利。

基于线下起家的项目,需要创造新的用户使用场景,并且做好线下线上联动,延长用户生命周期,才能充分享受到线下的流量红利。并且,线下项目也同样可以拥有网络效应:一种互联网人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只有在互联网上才会有的效应。

共享单车 vs 共享充电宝:高频的刚需场景在哪里?

共享单车不论现在是如何的疯狂烧钱铺量,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,是有刚需场景(摩拜的白领上下班和 ofo 的大学校园)在背后支撑的。更何况,这些场景,还足够高频,目标用户的使用次数很可能在每天 1-3 次之间。

摩拜起自一线城市,地铁公车等公共交通虽然已经覆盖了绝大对数的出行路线,但是出站后到家或者公司的剩下的 1-3 公里,是一个巨大的痛点。走走有点远,打车不划算,自己有自行车又怕丢,何况也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通勤,此时共享单车的出现无异于“久旱逢甘霖”。

ofo 起自大学校园,许多综合型大学的校园覆盖面积其实巨大无比,自行车本就是学生们最依赖的交通工具,但自有仍然怕丢,买了将来毕业了还得卖掉,覆盖寝室、食堂和教室的共享单车因此在学生群体之间流行起来。

总体上,很多的新产品都是大学生开始首先尝试,他们有好奇心也有时间,相互之间的传播效应也非常明显。

而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,在许多人的调研后发现,确实会有用户需要。比如自己忘带充电宝又着急用手机,但这不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用户的需求,只是“少数人的偶发需求”而已。

当充电宝租赁项目化身“共享充电宝”项目的时候,无论桌面派、小机柜还是大机柜,统统面临被渠道绑架的问题。这其中,陈欧投资的街电为代表的小机柜派,尤其尴尬一些――它场景不如桌面派,渠道不如大机柜。

而以小电为首的桌面派,尽管拿到了腾讯的投资,但其本质极其依赖渠道,并且依附于特定的消费场景,用户很难就为了充会电而去餐馆吃顿饭的。关键是:由于充电宝的存在,有可能降低餐馆的翻台率,这对餐馆来说是致命的。

更何况,渠道为王的美团也进来了,任何以商户拓展为核心竞争力的线下项目,后面都会很难。

对于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机柜派来说,它的本质还是传统生意里的分时租赁,所以它的成本结构可能是最好的,需要拓展的线下渠道(商场)也更集中一些,甚至,它有可能像共享单车一样,把机柜放到户外去。

同时,共享充电宝的租赁和归还两个主要动作,都是不自由的,必须从特定的地方借并还到特定的地方,这就丧失了移动的便利性,有点像共享单车出现前不温不火的城市租赁自行车:有需求,但难爆发。

总体来说,充电宝这类缺乏刚需和场景支撑的产品,是被资本强行催熟并披上了共享项目的外衣,背后实则是 VC 基金超募但又找不到好项目后造成的资金过剩,挤压效应由此出现,稍有风吹草动大家就会一窝蜂冲上去。

最近出现的很多共享项目,光听名字就令人发笑。但是,也许不确定项目本身是否靠谱,也许不确定哪种模式会最终成功,也许不确定哪个团队才是最牛的,但有些投资到最后可能还是 OK 的,只不过那是产业大佬才能做的战略投资,普通的基金随时有可能面临清盘的风险。

0
优链网友情提醒:如果涉及在线金钱交易,请慎重被钓鱼。如果你的网站也想被收录,请提交给我们。
上一篇:共享充电宝前景何在 充电宝可能并非他们的终极目标 下一篇:感觉ofo和摩拜快要合并了,你觉得呢?
随机展示

猜你感兴趣

热门电影电视剧_影视大全_VIP大片免费看

随机推荐影视

友情链接